首页|工作动态|招生信息|招生政策|新生导航|招生计划|院系专业|招生简章|历年分数|考生问答|录取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工作动态>>正文
攀枝花学院: 坚持产教融合办大学,培养“钒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8-05-23 17:35  

攀枝花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办大学,培养“钒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攀枝花市是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钒钛钢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之初,为搞好资源开发,支持城市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指示“办个攀枝花大学,闻名于世”。1983年,一所由地方政府和攀钢、攀煤等在攀大企业集资筹办的新型地方院校应运而生。35年砥砺躬耕,如今的攀枝花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特色明显的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社会发展、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校地融合 打造“钒钛+”办学优势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立足攀西、融入地方、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同频共振,实现了从短期职业大学到合格本科再到全国首批百所产教融合项目建设高校的华丽蜕变。

主动转型 同资源开发利用深度联动

作为“中国钒钛之都”的攀枝花市,开发好、利用好钒钛资源,是城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001年,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启动,钛材料、钒钛合金与其他金属新材料等被列为重点突破领域。 2013年,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简称“攀西试验区”),支持壮大钒钛产业,提升产业聚集效应,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作为区域内工科办学优势突出、基础扎实的本科院校,学校主动转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努力为攀西地区提供应用型人才和科学技术支撑。2014年,学校获得“攀西试验区”建设补助资金5000万元,建成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攀枝花钒钛中心,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全面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

对接产业 凸显“钒钛+”办学优势

为支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钒钛之都”“、“攀西试验区”建设,推进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学校主动对接地方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特色专业,形成了贴近钒钛产业链的攀西战略资源开发专业集群。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和四川省首批应用型示范专业,冶金工程是教育部确立的地方高校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是省级特色专业。

围绕攀枝花钒钛“五个一工程”,2018年1月,由攀枝花市政府主导,学校联合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了攀枝花国际钒钛学院、攀枝花国际钒钛研究院和中国钢研攀枝花学院钒钛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钒钛+”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为制定钒钛产业发展规范和标准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为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围绕钒钛资源开发,学校积极构建科研服务平台,建成国家钒钛检测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钒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钒钛+”科研平台16个;加入了“全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省钒钛产业协会”等10余个行业协会和组织。其中,国家级钒钛检测重点实验室已开展样品检测项目1572个,制订行业标准2项,研发设计多套实用检测装置,被授予“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分析测试平台钒钛行业分平台”;四川省钒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省、市级项目67项,获横向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钒钛新能源材料研发基地集产学研为一体,承担科研项目16项,总经费达1000万元。

人才驱动 凝聚“钒钛+”创新力量

聚集人才 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学校致力于在钒钛、材料等工程领域铸造自身学术品牌,筑巢引凤,吸引和培育学科领军人物、拔尖创新人才等人才。近年来,学校围绕“钒钛+”领域,引进博士50余名,形成了钒钛新能源材料及其应用、石墨烯研发等10余个省市创新团队,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等高水平人才50余人;积极推进高校“智库”建设,承担“创新试验区”项目规划、建设方案多项,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聘请“两院”院士、国外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等30余人,担任攀枝花国际钒钛学院、攀枝花国际钒钛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组建科研协同创新团队,开展钒钛领域科学研究。

协同创新 促进钒钛产业链提档升级

学校坚持校企协同科研攻关,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技术研发,构筑了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与攀枝花天民钛业有限公司成立钛及钛合金联合研发中心;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合作建成国家级钒钛科技孵化器。近五年,学校承担和参与钒钛类科研项目200余项,经费近2000万元,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253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 “钒钛磁铁矿转底炉煤基直接还原-电炉熔分新工艺流程研究”被列为攀枝花市重大前瞻性科技攻关项目,获钒钛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一等奖;“熔盐电解TiO2制备海绵钛研究”项目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解炉装置,获得纯度99.56%-99.75%的海绵钛,并与四川东泰集团联合进行产业化试验。学校还为“攀西试验区”100余家钒钛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钒钛产业结构优化。

学校坚持面向产业“主战场”,推动一大批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实现了企业、学校、个人多方共赢。转让“气基竖炉直接还原钒钛磁铁矿”技术,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了循环铸造产业园;转化“膨润土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科研成果,教师自办新型材料公司;“低品位镍矿直接还原-电炉熔炼-AOD精炼制备高品质镍铁合金新工艺技术”项目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实现了产业化运用;“细鳞片膨胀石墨的制备”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应用于石墨开发公司生产线。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转移转让,大幅延伸了攀西钒钛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左右端,同时为钒钛产业向中高端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教融合培养“钒钛+”专门人才

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钒钛+”新业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与企业共商人才培养机制,共建专业及课程体系,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共同编写特色教材。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企业开展互认挂牌、就业推荐、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实训、科研及产学合作。近三年,学校先后推出了“科力特班”、“晶科定制班”、“永锋卓越人才班”、“安宁铁钛班”等校企共建班,联合攀钢集团、华钛国际有限公司、宝钛集团等编写了《钒钛物理化学》《钒钛材料》《炉外精炼500问》等钒钛类特色教材、教学参考书,有600余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来自钒钛材料类企业生产实际。

突出双师双能要求,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行业背景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近年来,学校共有百余名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接受行业背景和能力提升培训,聘请数十名企业、科研院所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来校任教。同时,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促进了钒钛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

学研结合,服务钒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创新实验、毕业设计。近三年,教师吸纳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研究,成功立项各类创新实验项目117项,其中国家级28项,省级48项;孵化钒钛类大学生创业项目19个,带动参与创业实践大学生超过500人次;本科生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获专利授权40余项。学生超过20%的毕业论文直接来自科研项目。

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35年来,学校始终坚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服务”的办学定位,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将攀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开发需要融入个体人格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地方培养输送了近7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毕业生中,有3万余人投身攀西建设,活跃在“攀西试验区”材料、新能源、化工、环保等企事业单位、工矿企业及科研院所。其中,相关专业在攀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近50%,在“钒钛+”领域企业就业人数超过30%;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近百家工业企业,几乎每一家都有从攀枝花学院毕业的优秀管理者、研发工程师、技术领军人物和高技能工匠。攀大人以自己的出色表现和骄人业绩,弘扬了“明德砺志、 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路,为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加速区域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攀枝花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办大学,培养“钒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

(责编:李强强、章华维)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攀枝花学院招生就业处  地址:攀枝花市机场路10号
邮编:617000